因為晚上我們將夜宿於這鎮上的百威旅館,所以趁天還沒黑之前到這鎮上的普傑米斯、歐塔克二世廣場走走。。。
普傑米斯、歐塔克二世廣場,位於舊城中央的廣場是百威城小鎮主要的觀光地點,這裡是早期男波西米亞的市集,廣場中心的噴泉是以大力士參孫的故事所設計。位於廣場四周都是以往貴族及富商所建富有波西米亞風格的房屋,同時也是鎮上最具代表的建築,建築形式幾乎都保持原貌,一樓擁有哥德式拱柱走廊,二樓以上以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樣式重整過,這裡的浮雕較布拉格素雅,山形牆幾乎是簡潔的三角形,邊緣呈S形彎曲,融合了波西米亞風格的文藝復興。
參孫噴泉,巴洛克是雕像,以大力士參孫降獅的神話而設計,建於西元1721~1726年,這噴泉不僅是只有裝飾,它還引伏爾塔瓦河的河水工全城使用。
在參孫噴泉旁的地上,可以發現一個刻有十字的石塊。這就是傳說中的"漂泊之石"。為紀念1470年有十位青年為反抗當時政權而在此被處決。當地傳說只要你不小心踩上這塊石頭,而在晚上十點又還沒回到家,那就會永遠回不了家了,這傳說在天快黑的時候聽到還真有點給他毛骨悚然,我跟Mike說還是別拍這塊時頭好了!
聖尼可拉教堂,建於14世紀,在西元1518~1535年間整修為一座哥德式教堂,但於1641年時慘遭祝融,幸好當時募款很踴躍,隔年就開始重建,1649年完工成一座嶄新的巴洛克式建築。
黑塔位於教堂斜前方,高72.25公尺,因顏色深而得名,建於1550~1577年,這座塔除了報時之外,也可監控火災狀況。
市政廳,在廣場週邊的市政廳有著波西米亞風格的巴洛克建築,建於1727~1730年,由一個文藝復興的老市政廳加上兩邊房舍改建而成,最明顯的特色是三個蔥形塔,屋頂正中央牌坊的山形牆,在邊緣有S圓弧並以漩渦收尾。在屋頂上的四個雕像個代表了「公平」、「勇氣」、「智慧」和「謹慎」。
參孫噴泉旁放有一些藝術品,其中這件是可以進去的,我跟Mike倆玩的不亦樂乎~~~
Mike想像自己被關,想掙脫出來…
望著天空冥想,符合水瓶座的天馬行空…
後來天漸漸暗下來了,我們趕緊回到旅館休息,準備迎接明天的行程。